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阿獅 A-Shi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1、2》讀後心得

Updated: Jan 23, 2021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愛默生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剛出來的時候有考慮購買,但在書店翻一翻覺得內容並沒有特別吸引我,過了好一陣子出了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 那時我人際關係剛好處於迷網的狀態,加上第一集有一堆Youtuber的推廣下,我開始對這兩本書產生了興趣,於是一口氣就買了兩集來讀。書中有非常多金句和發人省思的觀點,能當頭棒喝,讓你有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終於明白為什麼會這麼熱銷,認為這真是本好書阿!還想要推薦給身邊的人,但在兩本都看完之後,我其實不會想推薦這兩本書。


書中的例句幾乎都可以讓你帶入自己或身旁親友經歷過的事件,讓你多少覺得「對!當初要是不這麼做的話,就不會這樣了!」你會覺得這本書講得很對,想要在接下來的日子照書裡建議你的方式過生活,但請容許我說一句──我想很困難。


為什麼說很困難呢?對我來說,這兩本書充滿了「你應該怎麼想/做」才可以改善你的人生,書中給的建議都很好、很實際,可是「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差距,並不會在你看完這兩本書之後被解決,實際採取行動之後,你很容易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又被打回原形;我想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吧,明明知道不應該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事到臨頭卻還是遵循了自己一直以來舊有的思維,不然你不會每年都有一個一樣的新年新希望,所以這兩本書可惜的是它並沒有「教」你怎麼做,導致你無法真正改變,但也不能說它有缺漏,畢竟每個人醒悟的方法不一定相同,作者也無法保證有什麼「通則」讓讀者遵循後必定能改善,不過有機會可以給你一個啟發,當書提點你一直以來都沒有思考過的方向時,就可以開始深入探討原因,然後找到相對應的、適合自己的解法。


  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塑造出來的價值觀都是獨特的,你並沒有必要全盤接受書中的任何觀點,假使你現在對生活有不滿,但還在你可以忍受的範圍內的話,沒有誰能逼迫你一定要開始改變。


這兩本書我認為適合的人是:

1. 不全盤接受書中觀點,會深入思考的人。

2. 想找出自己人際關係上的弱點,另尋解決之道的人。

3. 打發時間的人。(這兩本看起來都有點紓壓 XD )


說了這麼多還是來介紹一些書中我認為不錯的想法吧,但就不刻意寫這是從1還是2來的觀念了。





你多餘的犧牲,他看不懂也不心疼


> 我們所謂的犧牲,都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往往成為雙方的感情重負。

身為付出的一方,要小心「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當你付出的越多你內心渴望的情緒就會越濃烈,若事情不是照著預期的方向發展,內心很容易就失去了平衡,從而對兩人的關係產生強烈的質疑與絕望,而接受的一方心理壓力也不比給予者來的小。


別人沒有義務要滿足你的期待,填補你內心的匱乏,你的犧牲若都是自願的,當你收穫失望的時候也只能摸摸鼻子離開。不是說所有關係都應該有這樣自願犧牲的「大愛」(畢竟連家人都不一定能做到了),有人能做到,有的人不能,而我認為通常良好的關係是互相的;也許像騎腳踏車吧,交錯施力的情況下才能平穩地前進,若只有一邊在施力,會傾斜,會原地打轉,也許不會倒,但也無法翻越艱難的路。


< 書摘 >

真正的愛,是給別人需要的東西。

如果你表現愛的行為,人家根本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想要,自己還不開心時,就要停下來,思考自己的動機。但是偏偏有很多人明明內心十分不滿,卻仍然要去付出。為什麼? 因為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用糟糕的方式對待我們,害怕獨自支撐失去依賴感。這些都不是愛,是恐懼。


我們總是甘願被我們所愛的人傷害,因為我們愛他們。

我們總善於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因為我們根本傷害不了不愛我們的人。


如果你所謂的愛是這樣,那麼,請停下來,承認自己的不成熟。不成熟的人連照顧自己的精力都不夠,哪有精力照顧別人?還是把時間和精力用於自我成長吧!

 


 

有時,善良是絕望的掩飾


  你無底線的善良,讓社會給了你無止盡的絕望。

你是否常常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本是善良的你會選擇給予那些有意無意的惡人更多寬恕與包容,然後又再次受傷,接著你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還能更寬容,所以付出的更多…… 對別人如此寬容、付出,有沒有可能只是希望會有個人,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

然而你怎麼等都等不到,於是陷入了絕望。


若我們先排除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情況,是什麼原因,讓你那些自我救贖的勇氣,只能用來自殘、憂傷、孤僻,而不是反抗呢?


  可能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人的大腦被設定成一種固定反應模式,面對同樣的問題會用相似的方法來解決,也不想在同一件無用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嘗試幾次若毫無進展或新發現就會被告知道了停損點,於是你決定放棄,然後再也不敢嘗試了,這就是心理學所提到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簡單來說,就是在過往的經驗中一再失敗,導致大腦告訴你再怎麼掙扎都沒有用而放棄任何嘗試,於是你嚐到了「絕望」。心理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期望與實際行為嚴重衝突,當一個人徹底放棄自己,自我期望消失時,要他突然燃起希望自救,根本是天方夜譚。這一類的人通常需要他人伸出援手,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環境學習改變環境的方法,成功的經驗會增加他們內心的控制感,慢慢找回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與生活技能。


  這其實是書裡<前言>的部分,到最後是說受害者沒有誰可以立刻製造出安全環境來,要你多看書(可能尤其這類書籍),就有可能得到適度反抗的力量。雖然我覺得有點牽強,這跟善良的關聯好像沒這麼大(X 為什麼我會分享這段呢?主要是我對習得性無助有挺大的興趣,想要更深入地去研究,也許跟我本身的自我實現有關吧;那些善良亦或心中有夢的人,為什麼要因為社會上有意無意的「惡」而失去希望呢,倘若能成為他們的安全環境,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炬,使他們擁有再次嘗試的勇氣,才可能掙脫目前所處的困境;我想,這就是我想貢獻給這社會的事情吧。


願你我都能善良,且有力量。

631 views0 comments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