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到處充滿著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若想要掙脫這份枷鎖,請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本書是我觀望好一陣子的書,但一直排在我的待購書單內沒有先買下去,直到有一次我買新書時,看到這本的電子書躺在加購區內,那時有打折我也沒多想就買下去了。因為是電子書,本來一開始只在我候餐或者一些零碎的等待時間用手機看個一、兩頁,但這本書越看越覺得合我的胃口,就直接花了3~4天把它讀完了。
近幾年開始流行「斷捨離」的概念,要我們學著清理掉那些無用,只會造成你負擔的物品,簡化你的生活,讓你有個清爽的生活空間;那這本可以算是教你如何在人際關係上「斷捨離」的工具書了。在這篇文章中,我打算分享一些自己看了挺有感觸的部分,如果對書的全部內容有興趣的人,歡迎把這本書買回家好好讀一讀。
所有在關係中的難題,都一定有解法嗎?
我們社會多半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問題時,都覺得必定是欠缺了某些技巧(可能是未發現內在的匱乏或說服他人的嘴上功夫),認為只要能掌握這個關鍵點,問題就會消失,所以只要不放棄,一再嘗試最後一定可以成功 ── 但在關係中並不一定是「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你很有可能在戲棚下站一輩子,只得到滿身灰塵。
節錄自書中<前言> >「這麼長時間以來,妳一直很想修復母女關係,但妳有想過,妳的母親是否有和妳同樣的意願嗎?尋求一個和諧關愛的家庭,真的是她在乎的嗎?」 她睜大眼睛看著我,彷彿我說的是外星語。沉默了好一段時間後,才幽幽開口:「我從沒想過,我一直以為媽媽都應該是愛孩子的。但你說得對,或許她並不渴望親近,沒有我的生活,她並不可憐。她有自己的興趣和重心,我的介入反而是一種干擾。是我強迫她登台,和我演一齣美滿家庭的大戲,卻還怪她演得不到位。」
人際關係,有些時候你再怎麼努力也無可奈何。
何不放下自我執念,學會割捨,心疼那個已經給予太多而失衡且裝載過多負擔與傷痛的你呢?
時間,使一切興起,卻也驅使其邁向毀壞。
我們都希望身邊一切人事物都不會變,永遠可以是我們最熟悉,最能讓我們安逸的狀態。
可若是我們貪戀彼此最初的樣子,期待用同樣的方式互動一輩子,否認彼此早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只會有那麼一天以「你變了。」來劃下句點。
時間帶來差異,差異是為了長出獨立。
不論是什麼關係或多麼濃烈的親密關係,時間久了,那份濃烈的情感退去後,會漸漸看到彼此真實的模樣,而那副模樣能被自己和他人所接納時,就會有信心長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不是為了要迎合對方而改變自己真正的樣子。在這段關係中,你才會有勇氣為自己做出選擇,不需害怕因此失去對方。
> 時間與差異,從來就不是謀殺關係的兇手,他們存在的價值是為了創造分化的機會,讓彼此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由的人。
世界萬物的天性就是「改變」,這是無法逃避的命運,你必須意識到時間正在流動,必須學會調整、汰換,甚至選擇離開,才不會孤獨一人被留在原地,才會成長,然後邁向你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為什麼會割捨不掉那些令你痛苦的關係呢?
這牽連到兩大主要因素,內在交換和外在依賴。
內在交換:渴望被認同、需要被關注、期待被信任及尋求被接納。
外在依賴:財務需求和能力不足。
還有我們常聽見的「罪惡感」與「缺乏為自己負責的勇氣」等等因素,此書有個別舉例上列這兩大因素做更詳細的解析,這部分我就不一一談論了,主要我想分享書中關於「罪惡感」還有缺乏勇氣的部分。 (行動癱瘓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部分我也挺有興趣的,想了解一下,也許到時候能再當一篇文章的主題XD)
先來說說罪惡感的定義:
「罪」:為了讓這個社會、組織、家庭等,可以順利運作而制定了一套規則,若是違反規則的人,就會被定義成一種罪。
「惡」:依照這套規則而有了好壞之分,違反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人。
「感」:是一種心理情緒狀態。
> 罪惡感不是先天情緒,它是一個很特別的反應,只發生在關係中。
你弄壞了一個物品,不會對物品有罪惡感,但你會對物品的主人有罪惡感。
罪惡感往往來自於你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不想要讓他人失望、氣自己辦不到、害怕被懲罰,只好選擇對不起自己。那些讓你在痛苦關係中的對方,儘管沒有惡意,他們仍下意識的讓你產生罪惡感來癱瘓你的行動和思考能力,使你聽命於他們,好滿足他們內心的匱乏。
另一個在關係中無法做出割捨的可能是:缺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勇氣
那些對於現況不滿的人們,他們內心深處很清楚留在原有的關係(狀態)、不行動,可以獲得更多好處,只是他們表面上還沒意識到或不肯承認,畢竟沒有人能跟你保證自己做了另一個決定,往後的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他們害怕「更糟」所以讓自己處在現有還能忍受的痛苦中。 這點跟《被討厭的勇氣》裡的某一個觀點類似,若是有機會也可以去看看那本書唷!
> 一個遲遲不敢做決定的人,經常是因為害怕承擔結果,只好讓事情拖延,壓縮自己生命的空間。但他們忘了,其實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 忙碌不等於充實,當你能夠區辨出什麼樣的關係和互動,是最能讓你感覺放鬆與自在,你就會明白割捨並非無情,眷戀也不等於深情,很多時候是「恐懼」與「習慣」,讓我們沒有進一步地做出改變。
認識內在的自己是找到核心問題的第一步 , 鼓起勇氣行動是打破這個痛苦輪迴的希望 , 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會讓你學會為自己人生負責,然後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與自信, 最後你會帶著莫名的自信,發現世界其實可以很簡單 。
我最近其實也另外買了兩本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其中那兩本都是暢銷書,大賣特賣,但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本的敘述方式跟提供的辦法(在本書的第四部有詳細的說明),我提到的那兩本書都比較像是看了讓人大快人心或者舉那種任何人都不會想要體驗的例子,然後要你改掉現有的「壞習慣」,人際關係才會好轉,用著犀利的文字,一針見血,想把那些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打醒」; 但這本《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用的都是平易近人的例子,先跟你說明一個觀念,然後慢慢解析故事中主角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是什麼導致一再重演著那些悲慘的事情;可能我們一般人往往看到只看到其中一個面向,所以書中點出另一個面向的時候會讓我有茅塞頓開的體悟,心中喊著「阿!原來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市面上關於人際關係的書,大多都還是教我們要如何經營、修復、維繫關係,很少有書會教你如何「捨棄」,但如果你不鼓起勇氣割捨,也就沒有機會看到新的可能。
我們整個社會因為對於「分離」有高度的焦慮和不安,所以做了那些割捨會產生罪惡感(然後行動被癱瘓,所以不動作)或者怕被他人貼上「自私」的標籤,不過,我引用書中的一句話
──「那些說你自私的人,其實更想從你身上得到好處。」 但我也不是說叫所有人自私到底,一遇到問題就切八段,畢竟我們的大腦生來就需要社交,這想必不是一個好的決策,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核心問題點」接著是做出「嘗試改變」的行動,從嘗試的結果中得到新的「回饋」再回到「嘗試改變」的階段,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在關係中達到平衡,但若是將能做的都做了亦或實在將能量耗盡了,也不要害怕放手。
願你我都能越來越能掌握取與捨的平衡,在生命裡只留下對的人。
Comments